路面坑槽修补处理方法
在行车作用下,路面骨料局部脱落而产生的坑洼,坑槽深度一般大于2cm,面积在0.04㎡以上。一般处理方法可为热再生修补(热料热补)、冷料填充法(冷料冷补)、挖补法(热料冷补)修补、铣刨摊铺修补。
这里介绍下能快速修复,快速撤离的喷补式修补(冷料冷补),简述步骤如下:
工具/原料
喷补王
方法/步骤
吹干净病害区:将坑槽吹干净,除去坑槽里任何松散的材料,得到一个干净的表面。
喷洒乳化沥青:将坑槽的表面喷洒上一层乳化沥青,以增加粘结性与防水。
喷洒骨料:快速喷骨料
混合料:乳化沥青和骨料混合后一起喷射入坑槽内,逐层喷射直至填平。
压 实:在坑槽上铺一层干骨料,使它具有一个表面封层,然后进行用小型压实设备进行压实。
修补完成效果,修复后即可开放交通
路面坑槽
路面坑槽(pot holes)指的是在行车作用下,路面骨料局部脱落而产生的坑洼,是沥青路面易发多发的常见病害,影响行车安全性、舒适性和路容路貌。如果养护维修不及时,会对行车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同时会加剧养护成本的增加。
一、水损坏:
水损坏是产生沥青混凝土路面坑槽的主要因素。水对沥青混凝土产生软化作用(沥青混合料含水量增加,导致其强度和刚度降低)、 剥离作用(降低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和冲刷作用(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动水压力不断冲刷细料)。造成沥青混凝土松散、从而形成坑槽。
二、路面老化:
由于沥青混合料的老化现象,导致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差,胶结体粘度降低,以前的路面材料均为砾石。缺少碎石间的咬合力,以及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差等容易造成沥青混合料路面在荷载、水等综合因素下产生病害。
三、施工工艺落后:
1、混合料温度控制不当导致的坑槽有两种情况会导致此类坑槽的出现。一种情况是施工时混合料温度过高,加热过程中使沥青老化,粘结力降低,脆性增加,粘结不牢,在行车载荷作用下,形成坑槽;另一种情况是混合料温度过低,特别是底部的混合料由于和下承层接触降温过快,不能够达到良好压实效果而形成的坑槽。
2、层间接触不良导致的坑槽,沥青路面在施工中由于层间污染或者粘层油未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洒布,导致层与层之间没有形成完全连续的受力体系,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上面层承受的应力过大,出现细微裂缝,从而发展形成坑 槽。
3、面层施工厚度不够导致的坑槽路面层局部标高控制不严,表面不平整,导致沥青上面层施工中个别地方厚度不够,在行车作用下,部分混合料易被卷走,形成坑槽。
4、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合料局部级配的离析而导致的坑槽
四、交通因素导致的坑槽:
1、现在公路的交通量比以前要大的多,而且车辆**载**限运输的现象非常严重。导致路面结构局部过早产生疲劳裂缝,在雨水侵蚀作用下发展为坑槽。
2、车辆事故停留造成燃油的泄漏,溶解沥青,使沥青与集料丧失粘结力,逐步剥落形成坑槽;车辆更换轮胎时千斤顶将路面压坏形成的小坑槽。